-
批判的電腦識讀與學童的網路實踐-以台北縣某偏遠國小的暑假電腦營為例
Critical Computer Literacy and Schoolchildren’s Web-based Practices: A Case Study of Children’s Summer Computer Camp in a Rural Area本研究採用批判教育學的觀點,發展一電腦識讀教學課程,並以暑期電腦營的形式,在偏遠國小實施。結果發現電腦識讀是一種社會實踐,能協助師生以網頁技術去連結、說出及轉換其生活世界和外在世界。此外,本研究亦發現學童有能力進行批判思考和文化創造,不但能辨識大眾文本的意識型態效果,也能利用網頁形式改寫大眾文本和介紹在地文化。文末研究者提出兩項建議,其一,學童的識讀能力會受到學習環境的影響,因此在實施電腦識讀時,宜考量學生的程度並選擇適合他們的軟/硬體。其二,認為「批判」導向的電腦識讀教學可以培養學童五種識讀能力,包括:(一)發展多元的電腦技巧;(二)發覺自己的聲音;(三)辨明文本的意識型態效果;(四)肯定個人和族群的認同;(五)轉換社會行動。
關鍵字:電腦識讀、批判教育學、批判識讀、族群認同、網路實踐 -
開發數位式合作學習環境之雛型探究
Developing Initial Collaborative e-Learning Environments本文旨在開發一套結合學習理論為基礎的合作式數位學習環境之設計方法,將理論上的學習需求與現階段的數位學習技術做一完整的連結,使數位學習環境發展時,能同時將理論上的合作學習概念與數位技術做一整體的考量。此設計方法強調合作式數位學習環境的核心功能需求,應該經由學習理論中推演而得。在功能設計規劃部分,選擇以合作學習理論上的需求,做為該數位學習環境之構成元件,藉由此構成元件,進一步組合與建置該數位學習環境的雛型。本文的貢獻在於透過具體化的程序,將合作學習理論抽象概念上的設計需求,轉換為實質的設計方案。此程序首先著重在設計需求選項之確認,對可能的選項做一評選,經過評估並確認滿足理論上的學習需求,以避免忽略具有價值的設計需求。最後藉由建構一合作式數位學習環境為範例,說明本設計方法的實際應用程序,與呈現該環境的雛型,透過持續性的改善,可延續性的精進此合作式之數位學習環境。
關鍵字:數位學習、學習理論、設計方法、合作學習、構成元件 -
英格蘭高等教育學生貸款制度之研究-兼論對於我國制度之啟示
Student Loan System of Higher Education in England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Taiwan英格蘭對於進入高等教育機構就讀的學生,原本是採取免學費與生活補貼的方式。但是到了1990年,英格蘭開始引進學生貸款的制度來彌補學生必須自付生活維持費所造成的衝擊,並且在短短十幾年間,歷經了三次改革。為了深入探究英格蘭學生貸款形成背景與演變過程,並從中擷取足為我學習借鏡之制度,筆者特針對四大問題深入探究,分別為:(一)英格蘭學生貸款形成背景(二)英格蘭學生貸款制度之演變過程(三)英格蘭與我國在學生貸款制度方面的異同處(四)英格蘭學生貸款對我國的啟示。希望透過這些問題之探究,進一步對我國學生貸款制度提出具體改善建議。
關鍵字:學生貸款、學費政策、高等教育 -
我國回流教育政策發展回顧與檢討
Retrospect and Examination of Recurrent Education Policy in Taiwan我國自民國八十五年《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具體出現「回流教育」字樣之後,就大力推動此政策。值此十年光景,實需階段性針對我國回流教育的政策制定與執行情形,進行回顧與檢討。在政策制定方面,我國的回流教育發展可分為「政策隱含期」與「政策形成期」:前者的回流教育活動雖有實施,但多限制於特定團體,其精神是合併於社會教育與終身教育的相關法令來施行;後者則逐步落實到具體的政策文件中,並立法來正式實施。至於政策執行方面,由教育部總其成,下轄社教司等單位主導的補習體系、技職司推動的技職體系、高教司規劃的高等體系,以及由中教司主事的教師專業體系,形成我國回流教育政策豐富之多元形貌。雖說如此,我國回流教育的實施仍面臨了公平性、整合性、市場化、學習品質低落以及參與窄化等困境。據之,本文提出強化評鑑、政策統合、觀念扭轉、部門整合、品質把關、積極配套,以及全面參與等具體建議,期使人民提高學識智能與職業技術,連動社會競爭力的提升,形成國家、企業,以及民眾三贏的最終目標。
關鍵字:回流教育、前端終結負載模式、終身學習法、帶薪教育假、學習社會 -
從道德演化的「賽局模型」與「名譽模型」談道德教育-Frank 道德情緒理論之應用
A Discussion of Moral Education from Evolutional Game Model and Reputation Model: An Application of Frank’s Moral Sentiments Theory本文引介經濟學者法蘭克(Frank, 1988)道德情緒(Moral Sentiments)理論的兩個模型:以演化賽局為基礎的「承諾模型」與以心理學的配合法則(Matching Law)為要素的「名譽模型」,並且運用這兩個模型來討論德行(Virtue)層面的道德教育,及其在社會發展上所扮演的角色與價值。首先,道德教育在承諾模型的演化賽局中,被定義為:借由增强內在德性,人為的而且短期的改變合作者(好人)與背叛者(壞人)的人數比例,使合作者的人數增加。本文由模型中推導得出:一個社會由低度道德進步至高度道德的過程中,好人與壞人的平均獲利和社會整體的總利益皆會增加,不過此時好人的平均獲利會由大於壞人反轉成小於壞人。道德教育能帶來社會利益卻不能帶來社會正義。其次,本文接續名譽模型的論點推導得出,在道德教育能增強「名譽傳訊現象」時,即當名譽成了內在道德情緒的可靠外在「傳訊」特徵時,好人的比例在長期中會「自然」增加,而且社會整體的總利益也將增加。最後,本文提出「道德教育的內容不限於只在教道德」的兩點技術層面的意見供大家思考。
關鍵字:道德情緒、道德教育、演化賽局、德行、名譽 -
課程改革新視野—學校運動經驗與道德教育的結合
Curricular Innovation: The Integration of Sport Experiences and Moral Education本文主要探討學校運動經驗結合道德教育的可能性與必要條件,首先釐清運動的遊戲與超越特性,進一步證成運動是透過身體媒介,導向身心靈的均衡與人際關係的和諧,所以運動本身具有道德教育意涵。其次,筆者以國內一所學校結合運動經驗與道德教育的實踐範例來輔助說明。面對快速變遷的社會環境,學校道德教育也必須開創多元途徑,來因應新時代的學生問題。運動是身心靈的結合,也是多數青少年的喜好,以學校運動經驗作為德育媒介,是通過「身體」的錘鍊與苦痛的超越,漸進通往「心」的安頓與「靈」的境界。對於學校課程改革或道德教育的推動而言,這是新的視野,也是值得思考的方向。
關鍵字:道德教育、運動經驗 -
超越測量-評量典範轉移的探索與啟示
Beyond Measurement:Exploring Paradigm Shift in Assessment評量正處於典範轉移之中,從心理計量模式走向更寛廣的教育評量模式,從測驗和考試文化轉向評量文化。評量典範的探討,有助於我們理解各種評量實踐的背後思維,讓我們更加審慎地選擇如何發現學生知道什麼以及可以做什麼的評量方法。本文的目的在探討評量典範的轉移,重新思索評量與學習的關係,以及對教育工作者的啟示。首先,說明評量典範轉移的脈絡背景,並依序探討「心理計量典範」、「脈絡化評量典範」和「個人化評量典範」。從評量典範的轉移中,可發現評量與學習的關係愈趨密切,且有更多的交融,進而延伸闡述三種評量與學習的關係取向,分別為「對學習的評量」、「促進學習的評量」,以及「評量即學習」等。過去,在教育現場中,多將焦點放在「對學習的評量」,亦即著重學習成果的總結性評量,而今則轉為關注「促進學習的評量」,目前更強調寓評量於學習之中,提出「評量即學習」的觀點。這三種評量取向在教學中各有其地位與功能,教師如何平衡地使用,便成為一個關鍵議題。最後,本文針對評量典範轉移所帶來的衝擊與挑戰,提出一些對教育工作者的省思與啟示。
關鍵字:評量典範、典範轉移、評量與學習 -
「妳媽媽的故事有什麼好寫的?」-生產「禮讚女性」教學知識的行動敘說
“What’s So Great About Writing Your Mother’s Life Stories?”:An Action Research on Knowledge Production About Women這一篇報告運用觀察札記、訪談學生、分析學生作業等資料收集,以故事敘說方式,呈現自己在帶領學生投入有關女性知識生產的教學過程中遇到的質疑與困頓。為企圖扭轉獨尊男流知識的不當,以豐富學生多元理解人類知識的機會,在「教育專題研究」課程中,我鼓勵學生挑選「身邊」自己所「尊敬」的女性,深入探究她們的生命故事,書寫成為研究報告。學生實地參與有關在地的女性知識的生產,共同看見、聽見身邊平凡女性不同的生命經驗,揭開個別故事背後清楚的共同文化結構,如何成為壓迫女性集體的存在,以及記錄見證不同的女人如何發展努力面對生命的能量。另外,為了讓學生了解教育知識的多種呈現形式,我也安排機會讓學生學習以拼布藝術形式來表現研究成果。包含二十位台灣女性的大拼布,集體說明她們的生命故事,她們散見在台灣不同角落、社會位置、族群、年紀、階級,代表成千上萬類似生命遭遇的女性。她們的故事,提供一個深入了解父權文化的窗口,讓我們有機會正眼凝視父權文化對於女性與男性的壓迫,以及正眼看見女性在面臨各種困頓中所展現豐富的主體生命力。從反身這個課程與教學,我提出有關在地女性主義教育學的新觀想。
關鍵字:女性主義教育學、性別平等教育、行動叙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