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樂生事件」論教師公民參與之信念與實踐及其對教育工作的影響
Teachers’ Citizen Participation in Leseng Sanatorium Event and Its Influence on Their Education Work本研究源自於研究者參與樂生事件之省思,目的在探討教師公民參與信念、實踐歷程,以及對教育工作之影響。本研究以三位參與樂生保存運動的屏東縣國小教師為研究對象,並以半結構的深入訪談法搜集資料。研究結果摘述如下:(1)教師參與公共事務是脈絡相連的發展歷程;(2)教師參與公共事務有助於自我反省與批判,可避免成為霸權的複製者,對於消弭偏見、歧視和刻板印象,有很大的幫助;(3)教師透過公共事務的參與,除了可以關心弱勢議題、實現社會公義外,在教學信念和課程設計上,可以得到更多的啟發,獲得專業學習成長;(4)受訪者認為國內的教學環境保守,師資養成及教育現場並不鼓勵基層教師參與社會關懷,大部分的老師不願關心或參與公共事務。
關鍵字:樂生事件、公民參與、多元文化教育 -
重新檢視教育上懲罰運用的正當性
Reexamining the Legitimacy of Punishment Exerted in Education本文之目的主要在檢視教育上運用懲罰的正當性。懲罰理論中應報論、嚇阻論及改造論,皆認為犯錯應罰。但以批判教育學及Foucault 的觀點來看,懲罰所依恃的規則及仰賴的權威實有疑義。再者,不當使用懲罰(體罰),對學生人權是一大侵犯。這些挑戰以往懲罰所恃的正當理據,已經使得教師必須重新思考教育上是否以及如何運用懲罰。
關鍵字:懲罰、應報論、嚇阻論、改造論、人權、批判教育學、Foucault -
偏鄉社區營造之啟動:宜蘭社區大學的課程案例
How Learning Facilitate Community Development in Rural Region: The Case of Yilan Community University Program偏鄉地區近來在區域發展中一直處於弱化的困境,然而社區總體營造的在地經營與行動的精神,可為老鎮挹注一股新生的契機。本研究針對宜蘭社區大學與在地社造團體於民國92 至94 年推動之社區營造員培訓計畫進行研究,檢視他們如何架構在地化之社區學習模式,引進哪些社區學習的教學方法來促進在地知識的活化,來協力種籽人才啟動社區改造行動,促進社區轉型。研究初步發現,邁向地方活化的歷程,正是一個不斷「造人」的歷程。關鍵在於從個人到組織、到社區、以至跨區域的社群學習創新與連結,策略包括個人轉化學習與在地的連結、社區培力著眼長期能力的建構,以及從地方社會開展多元協作場域而使創新知識得以踐行。
關鍵字:社區學習、代間學習、社區培力、能力建構(結社能力)、在地老化 -
台北市高職教師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影響因素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eachers’ Integrating IT Technology into Teaching in Taipei Municipal Vocational High Schools本研究旨在探討臺北市高職教師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影響因素。結果顯示除了「個人背景」中的學校性質、修習教育學分學校屬性、教學時數三項及「學校環境」的專業技術支援一項之外,九項「個人背景」、四項「教師知能」、七項「教師態度」、十六項「學校環境」、六項「外在環境」(共四十二項)對高職教師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有顯著影響。教師知能、教師態度、學校環境、外在環境越佳者,其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有越頻繁的傾向。
關鍵字: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影響因素、知能、態度 -
畫一個星星給我:和幼兒一起編織文學密網
Draw Me a Star:Weaving a Dense and Intimate Web of Literature本文第一作者因為收到金門縣棒棒糖班幼兒與老師(第二作者)合作製成的一份靈感來自圖畫書的教師節禮物,感動於因閱讀而與孩子發生的情感聯繫,而與第二作者一起回溯並描述這張文學密網的編織與生發歷程。透過對第二作者網誌中圖畫書討論紀錄、班級閱讀紀錄與第一作者觀察紀錄的初步分析,本文首先整理出棒棒糖班師生閱讀、探索與回應圖畫書的方式;繼而描述棒棒糖班老師與孩子如何創造此種慣於、樂於閱讀的教室生活。接著,本文思索分享棒棒糖班閱讀生活的必要性,說明此種閱讀生活在語文學習指標建構過程中的重要位置與意義,討論此種閱讀生活可能的限制,並體現兩位教師透過網誌書寫與回看所產生的實踐能量。最後,本文回頭再思圖畫書的意象、聲音與意義安舒存在於幼兒生活中的可能意涵,以實例展現幼兒體驗文學的能力,以及閱讀、人與生活交織而成的難忘記憶。
關鍵字:幼兒文學、文學回應、圖畫書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