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運用社區資源實施5Why鷹架式提問教學活動
Using “5Why Scaffolding Questioning” in Community Resources本研究以受過5Why鷹架式提問教學模組培訓的大台北地區23位國小教師為研究對象,探討其是否能根據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課程的需求尋找合適的社區資源,設計5Why鷹架式提問教學活動。研究結果發現:1.這些教師都會先以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的某教學活動練習5Why鷹架式提問,並教導學童畫魚骨圖;然後,再根據教學的需求尋找、探勘社區資源,設計5Why鷹架式提問教學活動;待社區資源的教學結束後,教師會回教室進行因果思考的討論,引導學童利用魚骨圖找出問題的主要原因,思考解決對策。2.利用自然體驗社區資源的國小教師,認為自然體驗的社區資源能支援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生物課程的教學,發展認知、情意兼具的教學活動;而利用解說展示社區資源的國小教師,則認為聘請專業解說人員做導覽能減輕教師的負擔,5Why鷹架式提問教學偏重於引導學童連結科學知識與實際生活現象。因多數教師認為運用社區資源進行5Why鷹架式提問教學活動過於費時耗力,現行體制實施不易,建議可搭配相關的課程或利用社團、科學營等方式實施,較能突顯社區資源推廣5Why鷹架式提問教學的功能。
關鍵字:5Why鷹架式提問、魚骨圖、社區資源 -
國三學生考試經驗之詮釋與反思
A Hermeneutic Phenomenological Inquiry and Reflection on the Experience of Examination for Ninth Graders考試經驗是所有當過學生的「我們」,共同擁有的回憶,但是少有研究聚焦於探究學生的考試經驗。本研究主要探究國三學生的考試經驗,並運用詮釋現象學為研究方法,試圖對國三學生考試經驗的意義與本質做更完整的詮釋,並將其延伸到對教學的反思。研究目的主要為探究國三學生考試經驗的意義與本質,並反思國三學生考試經驗於教學之意涵。研究發現包括:一、考試如圍城,住著異化的人。二、圍城中充滿情緒的交織與負載。三、數字化約導致慣性的認知與認同。四、考試如同是經濟性商品製造的過程。五、考試壓迫學生主體產生學習抗拒六、考試和作弊為共生的生存策略。文末並根據研究發現提出教學問題作為教師教學實踐的反思。
關鍵字:詮釋現象學、考試經驗、主題分析 -
國小數學教科書代數教材之內容分析:台灣與香港之比較
The Content Analysis of Algebra Material in the Elementary Mathematic Textbooks of Taiwan and Hong Kong本研究旨在探討台灣和香港國小數學科教科書,在代數教材上呈現的異同。研究對象為台灣九年一貫課程康軒版數學、香港廿一世紀現代數學教科書。本研究採用內容分析法,依研究者自訂之內容分析類目,來分析代數教材的主要概念分布情形,進而探討兩地代數教材所呈現的特色。研究發現,在代數整體目標方面,兩地教材目標都強調代數的基本概念的建立和未知數符號的認識與應用;在代數概念呈現方面,台灣以螺旋式呈現,同一概念在不同年級反覆出現,而香港採用主題式獨立呈現,代數概念在不同年級分開呈現。從教材內的布題來看,兩地代數布題比例最高的是「關係式和方程式」,其次是「代數基本概念」,但是「未知數的進階表徵」這部分台灣所佔的比例很低,香港則完全放在增潤單元中。
關鍵字:內容分析法、代數教材、國小數學教科書 -
課程行動研究的實踐論述:從自我到社會文化
The Practical Discourses of Curriculum Action Research:From One-Self Towards Social Culture課程行動研究藉由實踐者即研究者的立場,將系統思考所獲得的資料,透過公開的形式加以表述,形成可以對話的實踐論述。近年國內外有許多教育者,批評課程行動研究被視為個人賦權增能的一種形式,著力於教室內或學校中的問題的解決,或個人專業能力上的獲得,形成一種各自表述,對隱含在課程改進中的社會文化脈絡較乏批判討論的視野。本文關心課程行動研究在面對個人的課程實踐問題時,應以更廣的視野將課程問題置放於社會組織、文化、經濟、政治等權力架構下思維,產生催化效度,誘發公共論辯啟蒙作用,發揮社會文化重建的潛在影響力。首先分析課程行動研究中的實踐論述特性及意圖,其次藉由已發表的課程行動研究論文,進行整合研究,探討行動研究偏向自我服務的表述樣態,最後對導向社會文化關懷的實踐論述提出一些主張。
關鍵字:課程行動研究、實踐論述、課程實踐 -
教師集體效能感之概念、測量及其相關研究
Collective Teacher Efficacy:Concept, Measurement and Research本文採用文獻分析法,用以探討教師集體效能感的概念、測量與其相關研究。首先針對教師集體效能感的涵義、概念基礎與特性等,一一加以釐清。其次,介紹國內外用以測量教師集體效能感的工具,與現今仍存在的一些測量爭議;除了回顧教師集體效能感的研究發現外,並分析教師自我效能感與教師集體效能感的關係。最後,提出未來研究的趨勢,包括:釐清教師集體效能感量化測量的爭議、釐清教師集體效能感與教師自我效能之間的關係、釐清教師集體效能感的訊息來源、探討教師集體效能感對學生學業成就的影響,以及釐清教師集體效能感在不同任務及情境的表現等。
關鍵字:教師集體效能感、教師自我效能感 -
大學與中小學夥伴關係發展的評析
The Development of University-School Partnerships:A Literature Review大學與中小學夥伴關係的發展,乃是師資教育政策與實踐上的重要議題。然而,對於大學與中小學夥伴關係的本質及其價值,我們的瞭解仍然相當有限。發展大學與中小學夥伴關係,大學與中小學雙方皆可從中獲益,中小學能夠獲得新的思維及知識,而大學也可以經由與實務的接觸而加以更新。長期而言,教師素質在這種夥伴關係中是可以改善的。為了提升教師素質,大學與中小學必須建立夥伴關係,加強彼此之間的協同合作,致力於促進教師專業發展。本文探討大學與中小學夥伴關係的發展,希冀對師資教育及學校實務在提升教師素質上有所助益。首先,探討大學與中小學夥伴關係的起源、概念及類型,以架構起夥伴協作議題理解的基礎;其次,分析大學與中小學夥伴關係的發展歷程,並分為探索、形成、實施、評鑑、改進、更新等六個階段,形成一個動態循環的歷程模式;接著,檢視大學與中小學夥伴關係所產生的實際效益,並進一步探討其潛在問題。最後,從研究發現中獲得有關大學與中小學夥伴關係發展的若干啟示。
關鍵字:夥伴關係、協同合作、師資教育、教師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