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繁體中文
25-2期
  • 補習與教學型態對數學低成就生之文字題表現的影響
    The Impact of Cram Schooling and Teaching Approaches on Mathematics Underachievers’ Word-Problem Solving Performance
    白雲霞

    本研究主要在探討有無補習之高年級低成就學生在數學文字題學習成就上的差異,與其學校及補習班教師教學型態對數學文字題的影響。本研究之五、六年級低成就生分別接受該年級之數學文字題測驗,該測驗由低、中、高閱讀理解難度文字題組成,有補習低成就生的補習班與學校教師分別接受教學型態量表。研究結果主要發現如下:(一)補習與未補習之五年級數學低成就生在數學文字題測驗總分及其學習保留量皆沒有明顯差異;但有補習的六年級低成就生數學文字題總表現顯著高於沒有補習者,並較具學習保留效果;(二)補習僅對於六年級數學低成就生在低、中閱讀難度文字題得分有顯著的幫助。(三)對五年級低成就生而言,補習班教師愈傾向使用建構教學取向,有補習者的數學文字題成就總分及中、高難度文字題的作答表現則越高,而其直接教學取向對中難度題具有負向預測力;在六年級部分,智力對六年級低成就生的數學文字題總分有正向預測力,而教學型態則不具預測力。但對低閱讀難度的數學文字題而言,智力與學校教師越不採用直接教學取向的程度可共同預測低成就生數學文字題低難度題得分,其解釋力為20%;而補習天數對五、六年級數學低成就生的數學文字題測驗總分皆沒有顯著預測力。



    關鍵字:低成就生、補習、數學文字題、閱讀理解
  • 幾何證明文本閱讀的眼動研究:圖文比重及圖示著色效果
    Eye Movements During Geometry Proof Reading:Text Contrasting With Figure and the Colored Effects
    陳琪瑤、吳昭容

    幾何證明的文本具有圖示參照的特性。透過眼動追蹤技術可以瞭解圖文的閱讀比重以及圖示著色對閱讀歷程與理解的影響,以探究閱讀幾何證明的圖文整合歷程。本研究採四道國中的幾何證明為材料,操弄附圖上是否著色,以學過但不熟稔幾何證明的31 位大學生為受試者,蒐集其閱讀幾何證明時的眼動資料,隨後立即進行紙筆回憶測驗。結果發現,(1)受試者有一半的凝視時間落在圖區,且單位畫素凝視時間圖區較文區長,閱讀幾何證明相當依賴讀圖的現象,說明了圖示提供建構與整合各幾何元件空間關係之訊息,且此訊息因空間工作記憶的限制而需重複閱讀。此外,圖示也提供憶取幾何性質之線索,有助於讀者進行橋接論證,顯示讀圖的教學是個值得著力之處。(2)圖示著色縮減關鍵區的初始理解時間,但不影響其回視時間,也未造成回憶表現的差異,顯示著色影響大學生閱讀幾何證明的視覺化歷程,但對幾何推理歷程以及最終的理解記憶影響不大。亦即圖示著色是個可以影響幾何證明閱讀效率的表徵方式,在文本呈現與教學上有其意義。(3)結論處也指出幾何閱讀的眼動研究尚須確認數學詞彙單位、處理圖文來回時意外落點的技術,以及閱讀軌跡的分析方式等基礎研究。



    關鍵字:眼動、幾何證明、數學閱讀
  • 阿德勒取向團體諮商對於青少年網路成癮的諮商成效
    The Effects of Adlerian Group Counseling on Adolescents With Internet Addiction
    廖俞榕、連廷嘉

    本研究旨在探討「阿德勒學派團體諮商」對網路成癮青少年在網路成癮行為、自我概念、社會興趣等之立即性與長期性諮商效果。本研究採等組前後測實驗設計,係以新竹某國中18 名國二學生為對象,分為實驗組及控制組,實驗組成員接受每週一次,每次120 分鐘,共八次之團體諮商。本研究以網路成癮量表、自我概念量表、社會興趣量表為評量工具,兩組成員在團體開始一週前進行前測,團體結束一週內進行後測,並於團體結束第四週進行追蹤測。實驗組成員於團體前七次結束時填寫回饋表,並於團體最後一次結束時填寫總回饋表,研究者在團體結束後進行實驗組成員個別訪談,以暸解成員在參與團體後的改變情形。本研究發現阿德勒學派團體諮商對網路成癮青少年在網路成癮總量表和戒斷反應向度,自我概念,以及社會興趣中連結性向度皆具有立即性諮商效果;在網路成癮中時間管理向度,以及自我概念具有長期性諮商效果。本研究根據上述結果,提出若干具體建議,以作為輔導應用與未來研究之參考。



    關鍵字:自我概念、社會興趣、阿德勒學派團體諮商、網路成癮行為
  • 家中第一代大學生的就學經驗、學習成果與畢業流向:與非第一代相比
    First-Generation College Students:A Study of Their College Experiences, Learning Outcomes, and Destination After Graduation
    劉若蘭、林大森

    本研究旨在探討第一代大學生就學經驗、學習成果與畢業流向的關係,並與非第一代大學生作比較。研究對象為填答高等教育資料庫94 學年度大三、畢業前、畢業後一年等三份問卷者,共21,671 人。其中個人就學經驗包括課業與抱負、社會資本、財務資本與文化資本等四個面向,學習成果包括畢業成績與職場能力,畢業流向則包括全職就業、全時在學與未就業三項。研究結果發現:第一代大學生在財務、文化資本上明顯低於非第一代大學生,社會資本中僅社團參與低於非第一代大學生。在全職就業方面,第一代與非第一代大學生中,女性、工作時數多、職涯規劃能力較佳者,傾向全職就業;而第一代大學生家庭收入較高、不打算進修、人際關係較佳者,全職就業的比例較高;非第一代大學生中,則是不參加補習與工作態度佳者,全職就業比例較高。在全時在學方面,第一代與非第一代大學生中,打算進修、課業投入高、參加補習與畢業成績較佳者,傾向全時在學;但是,第一代大學生具閱讀廣度者,全時在學的比例卻較低。本研究之分析成果,能為大學規劃促進第一代學生學習品質與就業相關措施提出建議。



    關鍵字:畢業流向、第一代大學生、就學經驗、學習成果
  • 國小優質科學教師教學專業發展指標及權重分配系統之建置:科學教師社群之觀點
    A Study on Developing Exemplary Science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Evaluation Indicators and a Weighting System for Taiwanese Science Teachers in Elementary Schools
    彭文萱、林容妃、陳景期

    本研究旨在依據不同背景(包括國民小學職前、在職科學教師及師培機構培育科學師資的教授)之科學教師的觀點,探討國小優質科學教師所應具備的能力,以建構國小優質科學教師教學專業發展指標,樣本採立意取樣,共得161 份有效問卷。研究中以德懷術建立指標,將指標中的「向度」編制為權重調查問卷,由科學教師社群選填重要程度,以改良式階層分析法(A-AHP)計算權重分配,藉以比較不同背景之差異。研究結果顯示職前科學教師、在職科學教師與科學師資教授認為科學教師所應具備最重要的能力皆有不同,分別為「自然科之班級經營與實驗室管理能力」、「自然科之教學專業知能」、「自然科之專門學科知能」。經權重分析後整體能力分配數值為「自然科之教學專業知能」達20.22%最高,其次為「自然科之專門學科知能」16.13%及「自然科之班級經營與實驗室管理能力」16.13%。最後作者提出討論與建議。



    關鍵字:改良式階層分析法(A-AHP)、國民小學優質科學教師、評鑑
  • 利用結構式引導反思工具探討在職科學教師之專業成長
    An Exploration of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a Science Teacher Through Structured Reflection
    黃琴扉、劉嘉茹

    本研究旨在透過結構式引導反思工具,探討科學教師之專業成長,個案教師為台南某國中自然科教師,教學年資為六年,該教師具備反思之潛能,且對修正教學策略以提升專業發展具高度認同,適合為本研究之個案教師。個案教師需於教學前撰寫「教學資源-策略表」(Resource Folios),以本身的先備知識與教學經驗,預測教學中可能發生的情況,並據此設計教學策略;實務教學後,教師據教學實況與自身預測進行整合反思,經過經驗、知識與實務的統整獲得專業成長。本研究蒐集「教學資源-策略表」、課室觀察、錄影、學生回饋單與晤談之轉錄文字檔等資料進行分析。研究發現如下:(1)個案教師的初始教學觀點與策略主要包含兩項,第一是認為教師的角色為學習促進者,而促進學生學習的首要任務是提升學習動機,但是其教學策略無法有效反應教學觀點,第二是採用頻繁的考試為固定教學策略,但由於缺乏完善的概念檢討,使考試流於形式;(2)個案教師運用結構式引導反思工具,強化教學預測與教學實務衝突之感受,促進個案教師聚焦反思,並經由背景知識、經驗與教學實務之整合,促進教學觀點與策略的轉變,獲得專業成長。



    關鍵字:反思、科學教師、教學資源-策略表
  • 教師之抗爭意識以及專業自主意識與其參加組織意願的關連:以台東為範圍
    The Associations Between Teachers’ Consciousness of Resistance, Professional Autonomy, and Their Inclination to Participate in Teachers’ Organization: A Study of Taitung
    蘇船利、黃毅志

    2010 6 月工會法修正,教師取得組織工會的合法地位。不過各別縣市要有超過一半的教師加入,教師工會才具有協商權。目前對教師工會的研究,大都在探討未來運作可能面臨的問題,對於也很重要之影響教師參加教師工會意願的因素,卻較少涉及。本研究運用「2008 年台東縣全體專任教師普查」資料對教師參加教師組織意願的影響機制作路徑分析。主要發現如下:(1)東地區教師願意參加教師工會的比率為20.8%,願意參加教師公會的比率為42.1%(2)服務年資16 年以上教師,參加教師公會意願較0-5 年低;兼行政教師參加教師工會意願較專任教師低,而代理教師參加教師公會意願也較專任教師低。(3)教師抗爭意識與專業自主意識愈高,參加教師工會與教師公會的意願都愈高。(4)擔任主任教師因抗爭意識較低,而降低參加教師工會的意願;代理教師因專業自主意識較低,而降低參加教師公會的意願。



    關鍵字:抗爭意識、教師工會、教師公會、專業自主意識
  • 學校分散式領導構面之探析:領導者、追隨者與情境三元互動之檢證
    Exploring the Dimensions of School Distributed Leadership:Verification of the Triarchic Theory of Interaction Among the Leaders, Followers, and Situation
    張奕華、顏弘欽

    本研究旨在探析學校分散式領導的因素構面,並據以檢證其因素結構。首先,經相關文獻之探討,本研究以領導者、追隨者與情境三元互動做為理論之架構,進而發展測量題項。其次,以1027 位台灣地區公立國民小學教師為研究樣本,並隨機分為測定樣本、效度樣本、與複核樣本進行分析。經探索性因素分析,本研究確立學校分散式領導測量模式包含「校長的開放思維」、「成員的正向信念」、「成員的積極參與」與「學校的情境氛圍」等四個因素構面;再者,經模式競爭之比較,本研究發現多因素斜交模式與二階因素模式均適合用以詮釋學校分散式領導之因素結構。本研究之結果,提供後續研究一個明確的理論架構,並能據以測量,以進一步瞭解學校分散式領導的現況。



    關鍵字:分散式領導、教育領導、測量模式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