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繁體中文
27-2期
  • 這一頁不用讀?:幼兒與成人共讀對圖畫書近文本的回應與理解
    Young Children’s Understanding and Response to Picture Book Peritext During Adult-Child Shared Reading
    周婉湘

    本研究的目的為探索幼兒如何看待及解讀灣圖畫書的近文本設計(peritext)。過去研究發現包括了封面、封底、前後蝴蝶頁、書名頁、版權頁等頁面的近文本,經常有豐富的文學及美學意涵,值得讀者閱讀與詮釋,然而近文本的閱讀在臺灣幼兒園裡卻經常被忽略。因此,本研究從195 本得獎灣圖畫書中,挑選出四本不同類型近文本設計的圖畫書,與十位大班幼兒共讀。每本書與幼兒共讀兩次,一次為一對一,一次為團討。閱讀故事內文前,帶讀者請幼兒根據近文本預測故事,閱讀後則請幼兒幫圖畫書設計新的封面、封底、前後蝴蝶頁等。本研究共收集了四類型的資料,除了上述共讀時的記錄,以及共讀後幼兒的繪畫作品之外,另外也收集家長問卷,了解幼兒家中共讀習慣,以及觀察教師在教室裡朗讀圖畫書的方式。研究發現當成人帶領幼兒瀏覽及討論近文本的內容,並選擇多元類型近文本設計的書籍共讀,多數幼兒開始發展出閱讀近文本的策略,如延續、累加、推翻,或創作延伸的故事。此外,幼兒在閱讀故事後多能將近文本與故事內容連結,例如尋找相同圖像、物品、發生事件、角色的姿勢,或將位於書本前後的近文本納入故事前後的時間軸。整體而言,幼兒能以細膩的觀察和推理填補近文本與正文間未明說的縫隙。



    關鍵字:近文本、視覺素養、圖畫書、蝴蝶頁、讀者反應
  • 國小學童參與科展的歷程、內在動機與科技創造力成長的縱貫性分析
    The Longitudinal Analysis of Elementary School Pupils’ Science Competition Experience, Intrinsic Motivation and Creativity Growth
    蕭佳純

    本研究分別以參加科展及未參加科展的學生為研究對象,目的在於了解經過相關科展訓練的參加科展學生,以及未有任何相關訓練的未參加科展學生,在經過四次長期追蹤調查之後的創造力成長歷程;除此之外,更進一步探討內在動機分別對兩組學生科技創造力發展的影響。樣本來源是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第41 至50 屆參展資料中選取自願參與的教師,透過教師尋找對應指導的學生,其中參展學生為208 名,非參展學生為871 名,使用的工具則為科技創造力測驗及內在動機量表。利用階層線性模式的成長模型分析後發現,有無參加科展學生的科技創造力在開始階段就呈現個別差異且成長趨勢呈現不同發展。其中有參加科展的學生為先下後上的發展趨勢,然無參加科展的學生則為先上後下的發展趨勢,而且參加科展訓練的學生科技創造力低於初始點。而在內在動機方面,有參加科展學生的內在動機對開始階段的創造力為正向影響,且對科技創造力的成長加速度有正向調節效果;反之,內在動機則對未參加科展的學生無任何影響。依據上述研究結果,本研究進一步提出相關建議。



    關鍵字:科學展覽、動機、創造力、階層線性模式、縱貫性分析
  • 台灣地區出身背景、國中學業成績與高中階段教育分流之關聯
    Correlation Among Students’ Family Background, Academic Performance in Junior High School, and Senior High School Tracking in Taiwan
    黃銘福、黃毅志

    過去對於教育分流所做的研究很多,不過所使用的樣本大多距今已十幾年,而且年齡往往包括20-64 歲民眾,其中有許多年紀較大的樣本是在早年接受高中階段的分流教育。本研究主要根據台灣教育長期追蹤資料庫(簡稱TEPS)第三波2005 年之學生與家長資料做路徑分析,探討近年學生出身背景對高中階段教育分流影響所涉及的機會不均等性。研究結果顯示:雖然國中學生整體升學率已接近100%,不同出身背景者幾乎都能升學而無多少差異,可是影響所升上高中階段教育分流中,國中學業成績最具關鍵。家庭社經地位越佳、兄弟姊妹數越少,其國中學業成績較高者,有較高的比例升上出路較佳之公立高中。這充分顯示出量的機會不均等性雖趨近於0,但質的機會不均等性仍維持著,表示「教育機會不均等最大維持」(MMI)的假設未獲得支持,而支持「教育機會不均等(EMI)有效維持」的假設。



    關鍵字:出身背景、台灣教育長期追蹤資料庫(TEPS)、教育分流、教育機會不均等有效維持(EMI)、教育機會不均等最大維持(MMI)、教育機會均等
  • 高中職學生社會能力量表之編製與有效化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Competence Scale for Adolescent
    蔡明富

    本研究旨在編製適用於評量高中職學生社會行為的工具。「高中職學生社會行為評量系統」包含教師、家長及學生評量表,三種評量表(各110 題)內容均包括兩部分:社會能力量表(48 題)及問題行為量表(62 題)。本研究主要在發展社會能力量表,包括自我控制(自主行為、情緒管理)、人際互動(人際關係、溝通表達及合作同理)及學習行為(學習習慣、學習表現)等三向度七個分量表,作答方式以Likert 式五點量表。效度證據之結果如下:(1)在內容上的證據顯示獲得文獻支持及專家的肯定;(2)在信度上,教師、家長及學生評量表之社會能力量表的內部一致性係數良好,間隔四週重測信度結果也顯示量表的穩定性係數尚可,三種評量表之社會能力量表的評量者間一致性則出現低度至中度相關;(3)在效標關聯上的證據顯示教師及家長評量表之社會能力量表與「行為情緒評量表」,以及學生評量表之社會能力量表與「貝克兒童及青少年量表第二版」的相關皆達顯著;(4)區辨性證據顯示教師評量表之社會能力量表可以有效區別情障個案與一般學生;(5)構念的內部結構之證據顯示驗證性因素分析結果發現教師、家長及學生評量表之「社會能力量表」均與原先構念的結構相符。最後,以高中職教師607 人、家長1,168 人及學生1,246人分別建立全國常模。



    關鍵字:社會行為、社會能力量表、高中職學生
  • 以「生涯興趣小六碼」建置多元生涯發展路徑
    Construct Interdisciplinary Curriculum by Career Interest Code Within Major for Multiple Career Paths
    黃素菲

    本研究的目的是:(1)探討教師與學生對於生涯出路需具備課程學習的雙方觀點;(2)分析生涯興趣測驗結果,以驗證「生涯興趣小六碼」(Career interest code within major)模式;(3)根據研究結果建議跨學科課程的生涯路徑。研究者從三種途徑獲得研究資料,以自行設計之「課程與未來出路之調查問卷」收集到13 位教師問卷,以三、四年級14 位學生為對象舉行兩次焦點團體,並以生涯興趣量表對全系162 位學生施測。結果發現:(1)教師定位在基因科學學術發展,學生卻認為視野無法擴展希望能增加課程的多元性;(2)性別在生涯興趣測驗中的R、I、A 的得分達顯著差異,其中R、I 碼是男顯著高於女,而A 則是女顯著高於男。年級與生涯興趣何倫碼的單因子變異數分析,一年級與四年級學生的一致性分數達顯著差異,可能大一仍留著比較多社會期望的科系定位,而大四比較顯現出自己的興趣;(3)從生涯興趣測驗探索全體學生的生涯興趣的分布光譜,可以驗證「生涯興趣小六碼」模式。根據研究結果,建議以四種跨學科課程設計生涯路徑:(1)專業生涯路徑(theoretic bio-science career path);(2)應用生涯路徑(applying bio-science career path);(3)跨學科生涯路徑(interdisciplinary career path);(4)轉領域生涯路徑(transformation career path)。上述多元生涯發展理念,拓展科系場域內的生涯興趣與職業範疇,回應「生涯興趣小六碼」之結構模式,以期提供一種院系本位(department based)的解決途徑之想像或圖像。最後建議以「職業興趣、課程學習、生涯出路整合架構概念圖」,來協助大學生生涯定錨。



    關鍵字:生涯興趣、生涯興趣小六碼、多元生涯、跨學科課程
  • 「亂流理論」與「多元架構領導」在學校領導與變革的整合運用
    A Study on Integrated Use of Turbulence Theory and Multi-Frame Leadership in School Leadership and Change
    陳成宏

    本研究基於「亂流理論」與「多元架構領導」兩者對於變革與領導的正向觀點,提出雙方「合則兩利,功能升級」的假定,藉由瞭解學校領導者對於兩種理論整合運用的看法和感想,據以進行研究假定的實徵檢證。本研究採行質性的個案研究途徑,從研究者所授課之學校行政在職碩士專班的畢業學員中,立意邀請五位主任、三位校長共八位現職國小學校行政人員,借助其豐富的學校行政領導經驗,以工作坊與焦點團體形式,進行兩種理論的交叉配對反思與討論,進而整理歸納參與者的觀點和意見。根據實徵文本資料分析,兩種理論的整合運用具有三項優勢和特色,包括「兩者彼此前呼後擁、相輔相成」、「兩者論述貼近學校領導與變革的真實脈絡」以及「兩者配對矩陣可做為學校領導者的決策檢核表」;而關於兩種理論的整合運用有待修正及補強之處,計有「亂流理論的區分、定義與衡量仍可再精緻化」與「亂流層級的主客觀認定議題」等二項。本研究最後提出結論和相關啟示,並以一具體案例之分析供予學校領導與變革之理論與實務的參考。



    關鍵字:多元架構領導、亂流理論、學校領導與變革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