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概念圖表徵形式對護理學生批判思考的影響
Effects of Different Forms of Concept-Map Representation表徵是問題解決重要的工具。本文探討護生運用不同形式概念圖來表徵精神科病人護理問題表現之差異。研究採準實驗設計,參與者為某護專四年級修習「精神科護理學」課程的兩班學生,一班為實驗組48 人,以網狀概念圖表徵個案問題;另一班控制組50 人,以傳統樹狀階層圖。研究結果發現:實驗組在指出護理問題、舉證支持護理問題、以及瞭解護理問題關聯等三個向度皆明顯優於控制組。網狀概念圖可擴大學生思考並促進因果關係推理,不同概念圖表徵影響了學生問題解決的歷程。網狀概念圖的教學活動加強了實驗組學生對個案照顧內涵與作法的認知。未來可應用不同形式概念圖於護理過程各階段的教學,以探討其他概念圖表徵對學生的影響。
關鍵字:批判思考、表徵工具、概念圖、護理教育 -
大學生對英語口音態度之教學實驗研究
An Empirical Study of University Students’ Attitude Toward近年來, 以英語為國際共通語言( English as a lingua franca for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成為英語教育學者的熱門議題。雖然學者們強調學生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英語口說能力的重要性,但卻質疑學生學習以英語為母語人士口音的必要性。本研究為一教學實驗研究,有鑒於學生往往執著於英語發音須標準而不敢開口說英語,因而對南部兩所科技大學兩班共85 名大一新生進行研究,研究目的在瞭解學生對於英語發音的態度為何?透過教學實驗後,學生對於英語發音的態度是否有所改變?而不同主修與不同性別的學生是否會有不同的態度回應?在一學期之英語聽講課程實驗教學中,學生接觸多元英語口音教材,並錄製小組英語對話影片,由跨校同儕互評。質、量化研究分析結果指出:實驗前後學生對於英美本土人士的口音均最能接受,但教學實驗後,學生對其他口音的接受度變高;此外,學生認為發音標準很重要的看法明顯降低,且認為自己英語口說能力良好、及有信心開口說英語的學生則明顯增加,而這些態度並不因主修或性別不同而有所差異。
關鍵字:多元英語口音、 科技大學、英語為國際共通語言、 英語教材 -
原住民幼教師身分認同之探尋
Making Sense of Aborignial Educare-Givers’ Identities本研究嘗試從認同的後現代論述切入,以敘事探究的方法,探尋三位原住民幼教師之身分認同。資料的來源包括相互敘說、敘說訪談、訪談省思日誌及敘說者訪談後之札記。本研究對於原住民幼教師身分認同的發現有:原住民身分認同的流動性、原住民身分與幼教師身份是兩條平行線、敘說自我與原住民教師身分的相遇與覺醒。另外,本研究亦呈現研究者對自己的教師和研究者身分認同的解構,認為師資培育者應在視「原」「漢」學生之時有著不同的眼光與回應、在教學與研究中來回穿越、以及在場域中實踐關注經驗與脈絡的敘事分析。關於原住民幼教師的培育,作者提出反思與建議,試圖藉由本研究牽引出一條在兩個身分認同(原住民身分以及幼教師身分)間的連結線;並且邀請讀者以「移動的饗宴」此一隱喻來關照身分認同的妥協與多變性。
關鍵字:身份認同、原住民幼教師、敘事探究、教師專業發展 -
國小導師成功處理兒童欺凌行為的輔導策略分析
The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Successful Guidance Strategies for Intervening Children’s Bullying Behaviors本研究運用多個案研究法探究國小導師處理涉入欺凌行為兒童的輔導策略。依立意取樣原則,透過學校輔導室的推介,選取具有輔導這類兒童的11位中高年級國小導師參與研究。參與導師的平均年齡為40.14 歲(SD=7.60),平均教學年資為15.45(SD=6.80)。資料來源有兩個管道,一是來自輔導室的推薦觀察資料,最主要是運用直接的訪談並依據半結構式訪談大綱引導訪談的進行。訪談資料係以類別分析方式分析跨個案的相似性。研究結果發現,國小導師成功處理兒童欺凌行為的輔導策略是由內而外、由個別到系統的三層面輔導策略:個別輔導、班級經營與系統合作。個別輔導層面的策略包括:導師能夠深入瞭解問題行為成因;處理兒童侵犯他人界線的行為;能支持兒童的正向行為與優勢能力;冷靜面對兒童挑釁與測試,以及運用顧及兒童需求的雙贏管教策略。班級層面的策略則包括:建立班級運作規則並一致地執行;重視正向利他的人際行為、善用激勵系統促進班級正向利他文化;而在系統合作層面則主要為與兒童家長合作及與校內系統合作。本文針對導師輔導欺凌兒童的模式與策略進行討論,並從華人文化討論教師的班級經營特性,最後針對導師提升初級輔導能力以及未來研究提供建議。
關鍵字:初級輔導、班級經營、國小導師、欺凌行為、霸凌防治 -
以異業合作的行動研究發展校長專業增能課程
The Development of Professional Empowerment Program for Principals by Interorganizational Collaboration and Action Research本研究以異業合作的行動研究模式發展校長領導之專業增能課程,此增能課程已實施兩年,本文主要說明2012 年之校長培力工作坊之課程設計、實施情形和效果,並探討學校領導異業合作模式之意義和效果。課程分三階段進行:課程設計、課程實施、和課程反思與修訂。課程設計階段,首先透過文獻分析與焦點團體訪談,歸納國內外校長領導專業之關鍵能力,再進行課程設計。課程設計強調異業合作,結合了大學、教育主管單位、學校、與社會企業。歷經一年多的討論與規劃,擬定出四天課程,包括:黑暗中的領導自覺與團隊合作、趨勢領導、課程與教學領導、系統思考與策略發展、逆向課程概念與設計、和深度匯談與反思等。校長培力工作坊課程於2012 年暑假辦理兩梯次,實施期間以社群網站進行形成性評估以掌握學員的學習情形。工作坊後進行課程的檢討與反思,包括學員回饋、學者回饋、課程設計參與者的回饋與反思,並提出內容與實施方式的挑戰與修訂建議。本行動研究為校長專業增能課程進行「設計—實施—反饋—修訂」之循環,使課程內涵與實施方式更趨成熟,並且發展出校長和未來領導人才的情境學習、合作與反思的新式專業增能模式。
關鍵字:行動研究、校長專業發展、校長領導、異業合作 -
芬蘭師資培育制度特色及其對臺灣師資培育之啟示
Features of Finnish Teacher Education System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Teacher Education in Taiwan芬蘭優秀又均質的教育表現受到國際矚目,師資培育制度被認為是重要因素之一。在讚美、模仿或批評芬蘭師資培育制度之前,應先探討芬蘭師資培育制度的特色及其所蘊涵的師資培育專業理念,方能根據此反省我國師資培育的優劣勢及可改進的方向。本文採個案研究取徑,研究者親赴芬蘭郝爾辛基及土庫兩都市,歷時七天訪問12 位教育研究與實務人員,瞭解芬蘭師資培育制度現況及其設計理念與運作方式,再綜合文獻分析、文件分析與訪談資料,根據研究主題進行分析,探討芬蘭師資培育制度的特色及其植基的師資培育專業理念。處理面向包括師資培育制度的現況與發展、師資生甄選、師資培育課程、與教育實習。研究發現芬蘭師資培育的核心理念是專業導向、智識績效責任導向、志業導向,與臺灣師資培育重多元化、市場化、職業訓練的取向有根本差異。最後並提出對臺灣師資培育改革的建議。
關鍵字:芬蘭、師資培育、師資培育專業化 -
重看兒童學習:在影像課程中的接合實踐
Reframing Children’s Learning:Capturing the Practice of Articulation Done by Truku Children in a Visual Narrative Program本文以台灣東部一所大學和當地太魯閣族原住民小學,所協作進行的攝影課程活動為例,企圖轉化教育研究用評量語言描述學習狀態的慣習,讓原住民兒童生活世界的照護型態,顯現於這個影像學習經驗的書寫中,幫助我們重新認識偏鄉原住民兒童的學習狀態,為認肯差異的多元文化教育另闢蹊徑。有別於隔代教養與家庭功能不彰的簡單論述,這篇論文從兒童能動與多重生活世界的角度,呈現山林部落務農兼顧勞動與照顧的養育方式所提供的學習能量。在這個影像課程裡,兒童展現出「接合實踐」的學習狀態企圖連結自身所處的層疊社會系統。小朋友利用他們在課後時段的自主性,將攝影活動嵌入他們的情誼關係與課後生活,讓具有生活滲透理念的課程得以與課後生活接合。在課程裡,兒童也體現出學習可以是在看與做的往返來回之間達成,展現透過家庭親子共事傳承的技術實作中,所培養出的一種不依賴語言講解的親體學習模式。最後,兒童從集體成長歷史裡所凝聚的群性及同儕協商能力是另一種學習條件,必須被指認出來,我們才有可能去觀察與辨識群性在部落兒童學習裡的運作。
關鍵字:多重生活世界、兒童能動、兒童學習、接合實踐、童年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