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學生全球素養指標之建構
A Construction of Global Literacy Indicators for Undergraduates「全球在地化」和「在地全球化」兼重的時代中,具備全球素養之大學畢業生方能有效處理涉外或境外的工作。本研究目的在建構適切的大學生全球素養指標,以做為評量大學生全球素養表現水準之工具及全球教育課程發展之基礎。本研究從理論架構出發,由相關文獻整理出全球素養之構面內涵及指標項目,邀集具有國際經驗之18 位實務專家進行模糊德懷術(fuzzy Delphi method,FDM)篩選全球素養指標,並透過階層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程序整理問卷結果以辨認權重,建構出「溝通」、「環境」、「職涯」及「文化」四構面的「大學生全球素養指標」,發現「溝通」構面最重要,「利用外語溝通」、「利用資通訊科技與他人溝通」則分列二、三層級最重要指標及項目。
關鍵字:全球素養、高等教育、階層分析法、模糊德懷術 -
改變大學生對標準英語刻板印象: 一門英語課的實踐歷程
Changing College Students’ Stereotypes of Standard English: The Pedagogical Process of an English Course英語已經成為國際溝通的混合語,因為各國已發展出屬於他們自己的獨特英語用法,非母語人數也已大幅超越母語人數,而且非母語人士彼此間的跨文化交流日益頻繁,這些國際趨勢已使得標準英語的意識形態不再令人信服,本研究設計一門翻轉傳統英語教學的課程,引導學生探索英語在全世界的實際用法,跳脫標準英語的單一規範,而能包容英語的變異性與多樣性。此教學研究主要瞭解學生在學習歷程中如何轉變標準英語的刻板印象。參與對象為77 位修習「語言與文化」的大學生,就讀於臺灣中部的一所國立大學。此課程以紐西蘭英語為例,先引導學生探索紐西蘭與自己國家有關聯的歷史、事蹟和故事,然後認識並推動紐西蘭觀光產業,進而瞭解當地俚語和腔調,並與通用美式英語作對比分析。學生透過學習檔案製作,彼此分享紐西蘭和美國的語言與文化異同。最後鼓勵他們參與期末英語教學的志工活動。從學生的學習檔案中,發現他們修正了原先的刻板印象、一般推論、誤解和歧視,也體悟了紐西蘭的英語變異現象。對於此教案,86%的學生認為有助於他們與紐西蘭人的互動交流,特別是高學習成效的學習者以及參與期末教學服務計劃的學生,更覺得獲益良多。
關鍵字:世界英語、英語混合語、英語腔調、紐西蘭 -
案例撰寫與討論引導架構促進實習教師 反省思考層次之研究
A Study of Using the Case Writing and Discussion Guide Framework to Promote Student Teachers’ Reflective Thinking本研究目的是以行動研究法探討研究者發展之一套能回應「教材教法的實踐省思」、「撰寫案例前即有效引導師資生聚焦」、以及「有系統的引導師資生進行多層次省思」的案例撰寫引導架構(Case Writing and Discussion Guide Frame,簡稱CWDGF),並探討本架構如何促進實習教師的反省思考層次。本研究以研究者在2013 年8 月到2015 年1 月教育實習課程所指導的12 位小學實習教師為研究對象。研究發現,案例撰寫與討論引導架構能促進多數實習教師由單一迴圈反省思考,進入雙重迴圈反省思考;由技術性省思,進入實務性省思;並能幫助本研究所有實習教師在案例撰寫後即達到以教學原則如教學目標、方法與評量的一致性;心理學理論如理想我、現實我;並考慮實習班級或個別學生特質等脈絡因素提出解釋。
關鍵字:反省思考、案例撰寫與討論引導架構、實習教師 -
大學「昆蟲學」轉化為國小師資生的師培課程
Transforming a University因應國小自然領域師資生必須學習國小自然領域教學的學科教學知識,本研究探討大學「昆蟲學」轉化為國小師資生的師培課程,提早培育國小自然領域師資之可行性。本研究採用質量並重的混合研究法,以43 位國小師資生為對象,設計「昆蟲學」18 週師培課程,內容包含:昆蟲學認知、繪製概念圖、飼養昆蟲技能、昆蟲戶外教學技能、評析國小昆蟲科展及設計國小自然教案等;除採用國小自然領域教師昆蟲概念認知測驗(ICTS)、概念圖(CM)檢核國小師資生的學科內容知識(CK)外,並評析飼養昆蟲學習單、昆蟲戶外教學學習單、評析國小科展紀錄、國小自然教案設計等質性資料,以探討國小師資生學科教學知識(PCK)的成長。結果顯示:(1)從ICTS 前、後測t 檢定得知,師資生學習「昆蟲學」能獲得較多的昆蟲認知概念;(2)師資生所繪製的概念圖階層框架還不夠正確,但連接詞能完整呈現;(3)師資生具備飼養昆蟲的技能,具備戶外調查昆蟲的科學過程技能,具備評析昆蟲科展的能力,具備設計國小自然教案的能力;(4)「昆蟲學」轉化為師培課程是可行的,但仍需加入昆蟲學實驗活動,可以在評析昆蟲科展時順便加入昆蟲實驗。
關鍵字:昆蟲學課程、師培課程、國小師資生、學科教學知識 -
論大學與永續性理想相容的爭議、機會與方向
On Compatibility Between University and Sustainability: Contentions, Opportunities, and Directions自伯利西宣言(Tibilisi Declaration)以降,永續性(sustainability)理想的支持者們多視大學為實現此理想的重要機構,大學因此成為許多相關倡議的對象。但本研究藉由文獻探討,要指出此現象儘管政治正確,卻存在爭議,並且爭議之關鍵乃在於「大學本質」的根本問題。換言之,本研究認為對於大學應如何實現永續性理想的思考,不可能不首先涉及「大學應以何種典範為其本質」的問題。藉由對實用性、知識工廠與博雅教育等數種著名典範的初步探討,以及對教育哲學的思考,本研究主張以博雅教育典範為根據來論述大學在回應與實現永續性理想上的合宜態度,並進一步指出大學在作為社會成員、職業相關教育機構、培養未來菁英領袖之機構、以及培育人文素養與追求知識之團體的四種層次上能有何作為。其中尤其強調,相較於社會上的其它機構,大學在培養和發展與此理想相關的人文素養與環境倫理上的獨特潛力與優勢,是其亟待發揮的部分。
關鍵字:人文素養、永續發展、知識工廠典範、博雅教育典範、實用 性典範、環境倫理 -
走出象牙塔—以德國雙元制高等教育為例
Beyond the Ivory Tower: A Study of Germany’s Dual System of Higher Education本文透過文獻分析,探究德國雙元制高等教育,包含巴登‧符騰堡邦、北萊茵‧威斯特法倫邦與巴伐利亞邦三種模式,了解該教育體制裡的學生如何能夠高度滿足企業對應用型高級人才之需求,甚至在巴登‧符騰堡邦雙元制高等學校有高達85%在校生即已獲聘於特定企業。長期以來大學與社會保持一定距離,但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二者的關係愈來愈密切,由此大學開始走出象牙塔,並轉型為服務站的角色。在此脈絡下,高等教育與職業教育的聯繫逐漸趨於緊密,此聯繫基礎涉及國家社會的需求、認識論基礎的轉換、競爭型國家之崛起,以及高等教育學用落差之困境。臺灣高等教育長期陷於學用落差與人力供需失衡問題,或許德國的雙元制高等教育能提供一些借鑑。
關鍵字:德國高等教育、德國教育、德國雙元制高等教育 -
運動教練知識的探索— 對「經驗知識」結構的揭露
An Inquiry into Athletic Coaches’ Knowledge: Revealing the Structure of Experiential Knowledge運動教練的知識一直被視為是提升選手運動表現的重要方向。在運動學界中,運動知識的研究取徑大致分為自然科學與人文社會兩種面向。近年來,「運動科學研究」介入運動表現日益增加,造成對自然科學的依賴程度提高,相對也促成對運動教練「經驗」的忽視。但運動是一種實踐與應用的場域,教練經驗的存有應當具有其特定且不可取代的位階。因此,本研究採取胡塞爾(Husserl,1859-1938)現象學方法,深入教練經驗中探尋其知識的本質。在進入自然態度的澄清之前,希望能夠獲取更豐富、多元與隱晦的資料,故先行以教練敘說為主軸,透過教練之說來建構自身故事,期盼在故事中尋找出更多的指涉與現象。研究發現,在教練的自然態度中,教練的知識存有著兩種立場,分別為既定的科學知識結構與在經驗的脈絡中身體圖式的概念。透過現象學還原深入探究其本質,發現科學知識具有控制、一貫、同一、秩序等特色,身體圖式則具有想像、領會、交融與確信等指涉。為了釐清教練經驗知識的存有狀態,透過第二次的本質還原,企圖回到教練知識的形構階段,揭露出教練經驗知識的根源具有整體性、延續性與穩定性的三種特質,並且在運動的實踐場域中流動與幻化著。
關鍵字:現象學、運動教練、經驗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