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兒童正念教育方案對於改善注意力與憂鬱傾向之效果
The Effect of Mindfulness Program on Children’s Attention and Depressive Tendency國外研究顯示,兒童正念教育可以增進自我調控與注意力、並降低學童的憂鬱、焦慮等情緒困擾。本研究以國內34名國小三年級學童為對象,在某臺北國小之家長會及校園公開招募學員,並以隨機分派方式,讓其中17名學童接受10週共400分鐘短期兒童正念教育方案,其餘學童為對照組,接受原時間所安排的晨間自習與繪本導讀。測量方法包含國小兒童注意力量表、台灣版兒童青少年憂鬱量表、及質性訪談。研究採用二因子混合變異數分析,結果發現:實驗組兒童在短期兒童正念教育方案介入後,在注意力提升、及憂鬱傾向改善顯著優於對照組。又根據質性訪談,實驗組兒童反映其憂鬱與焦慮等負向情緒降低、人際友善行為增加,且有降低人際爭吵及仇視情形。從本研究結果顯示短期兒童正念教育方案可作為國內校園兒童注意力與情緒調適的有效方案。
關鍵字:兒童正念教育方案、注意力、情緒調適、憂鬱傾向 -
提升職前教師校園霸凌辨識能力的訓練介入成效
The Effectiveness of Interventions to Improve Preservice Teachers’ Bullying Identification本研究旨在探究不同介入方式對於職前教師校園霸凌辨識能力之影響,包含1.5小時霸凌辨識訓練(第一組)、僅有定義(第二組)、定義與特徵要件檢覈表(第三組)三種方式。研究對象為427位職前教師,其皆參與前後測情境式霸凌個案辨識問卷施測,以確認訓練介入成效。問卷資料主要經由混合模式二因子變異數分析法分析。結果顯示:經介入後,第一組職前教師之霸凌情境正確辨識得分顯著高於第二組、第三組、及控制組,效果量分別為.88、.82、.91;同時第一組職前教師對霸凌情境之過分警戒類型的錯誤辨識得分顯著低於第二組、第三組、控制組,效果量分別為-.95、-.59、-.90;而第二組、第三組、控制組職前教師於霸凌情境正確辨識得分與過分警戒類型之錯誤辨識得分間則未存有顯著差異。關於霸凌辨識,本研究發現僅提供書面霸凌定義與特徵並無法收立竿見影之效,建議仍需透過霸凌防制專業訓練方可進一步提升其辨識成效。
關鍵字:介入、校園霸凌、職前教師、霸凌定義、霸凌辨識 -
建構中小學初任輔導人員職前培訓機制:戴明循環觀點之應用
Applying the Deming Cycle Perspective on Pre-service Training Mechanism for Novice Professional and School Counselors in Element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Settings本研究應用戴明循環觀點,檢視中小學初任輔導人員職前培訓機制現況,建構職前培訓機制。本研究首先實施前導性研究及現場觀察,再邀請7位輔導人力培訓的領域專家(平均工作年資20.3年,SD =11.1年)進行深度訪談,共計訪談715分鐘。研究發現中小學初任輔導人員職前培訓計畫少有需求評估及目標設定,執行時混合不同性質對象辦理,缺乏檢覈培訓效果及課程規劃,且未強化系統合作與學用落差。作者提出中小學初任輔導人員職前培訓機制:(1)「計畫」整體思維和專家團隊,評估組織和個人需求,從學習者和用人者角度設定目標;(2)「執行」建立單一專責聯繫窗口、雙軌與混成學習模組、彈性課程架構及善用案例教學方法;(3)「檢覈」加強檢視方案及培訓成效;(4)「行動」發展標準化機制,過系統合作創造向上循環。
關鍵字:學生輔導法、戴明循環觀點、職前培訓 -
英國國定課程評量的沿革與其對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評量的啟示
Evolutions of the National Curriculum Assessment in England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the Assessment of the 12-year Basic Education Curriculum in Taiwan英國1988年的教育改革法案通過國定課程與評量的實施,按照學生年齡分為四個關鍵期,在各關鍵期末(7歲、11歲、14歲和16歲)安排學生接受評量,並公布學校的表現,供家長作為選擇學校的參考。本文藉由文件與文獻的分析,回顧並闡述自1987年國定課程評量規劃期以降,各朝政府重大的評量政策、實務與課題,並探討其脈絡與影響。本文同時檢視與評析當前國內配合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改革推出之重大的評量方案與措施,在國內既有的基礎上,參酌英國國定課程評量實施的經驗,提出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評量之規劃與實施建議,包括:根據課程綱要訂定各學習階段的期望表現或標準,強化「臺灣學生學習成就評量資料庫」(TASA)的學力監控功能,整合TASA協助縣市辦理學力檢測計畫與補救教學科技評量,重新思考國中教育會考的目的與定位,及規劃與推動全方位的教師評量。
關鍵字: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評量、英國國定課程評量 -
葬禮二重奏?—洪堡(Humboldt)理念在現代德國高等教育之浮沉
A Funeral Duet for Humboldt? The Rise and Decay of Humboldtian Thought in Contemporary Higher Education in Germany德國大學在19 世紀中葉後至二次大戰發展為世界學術中心,Humboldt多被視為重要擘劃者,且其理念亦廣為全世界所接受,伴隨著前述頌揚有所謂的「Humboldt 神話」之質疑。本文從現實層面與大學理念層面檢視Humboldt理念與德國大學的關係。在現實層面上,1960 年代德國大學轉型為大眾化大學,而使得競爭、效率與績效等理念逐漸取代Humboldt 理念。在大學理念層面上,Humboldt 理念與現代科學處於緊張關係;且近代德國科學發展乃得利於工業革命,透過分權化競爭機制而有長足發展。再者,角色統合機制對理論∕經驗研究、不同學科領域加以整合,因而帶來科學的創新。但Humboldt 亦難以被漠視,其理念恰如「扳道工」,將研究探索精神注入原本靜如死水的德國大學,也才有所謂的柏林大學模式。
關鍵字:柏林大學、洪堡理念、德國高等教育 -
進出無言之間:兒童心理治療中鬼之意義與兒童心理創傷
The Significance of Demons in the Consultation Room and Children’s Psychological Trauma本文目的在於以榮格分析心理學中父親情結、原型及集體潛意識之概念,以及客體關係之理論架構試圖去理解在諮商室中,兒童個案呈現出來的有關創傷與鬼魂現象的可能意涵。文中案例中,均因失去父親,出現創傷反應後,開始接受治療。當兒童有創傷時,會以內在或外在的症狀呈現出來,本文的兩位個案對鬼魂的反應及過度黏母親均為兒童喪親後的創傷反應。所以,他們在治療當中都碰觸到「鬼魂/原魔」(Demon)的議題,經過詮釋分析後,原本以害怕鬼或愛看鬼片之行動投射出來防衛喪親的痛苦,開始可以談論到關鍵的「失落」議題。當因喪親而造成的傷痛未消化,此傷痛將進入個人潛意識,並與人類集體潛意識連結。由本文發現鬼魂對兒童的意義為:兒童以怕鬼的形式內攝母親無法哀悼父親的離去,故以怕鬼的形式陪伴母親,並保留內在好父親的客體,而投射出壞父親的客體展現父親情結,及再度認同父親的歷程。
關鍵字:兒童心理治療、客體關係、鬼魂、創傷、榮格原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