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增進學生文本理解的國小國語文專家教師提問策略分析
Investigating Elementary Expert Teachers’ Questioning Strategies that Promote Students’ Mandarin Chinese Text Comprehension本研究探討國小中年級國語文任課教師運用提問教學時所使用的問題層次及言談鷹架策略。本研究使用質量混合法,以9位專家教師運用國教院研發之「十二年國民教育國小組國語文素養導向教材模組」進行的文本提問教學影片為研究材料。研究者先以量化內容分析法分析教師提問的PIRLS四層次問題層次與言談鷹架策略的比例,之後再以Nvivo對師生對話的段落進行第2次的質性分析,了解教師如何根據對話目的轉換問題層次與言談鷹架策略。本研究成果有三:(1)專家教師使用的問題層次比例由高至低依序為層次二、一、三、四;(2)專家教師所運用的言談鷹架策最多的是「澄清╱延伸」,多用於層次一、二的問題;其次是鼓勵學生提供新答案的「高層次思考」,多用於層次三、四的問題;(3)專家教師的提問引導可分為「建構文本細節」、「帶入策略、解決問題」及「發展對文本的評價」三大原則。另外本研究的結論有以下2點:(1)在專家教師的延伸問題中,不同層次的問題扮演不同的角色;(2)專家教師根據教學原則調整問題層次與言談鷹架策略。本研究可做為國小中年級國語文任課教師以多層次問題進行教學的參考。
關鍵字:言談鷹架策略、教師提問、國語文、閱讀理解 -
中學生現代公民核心素養之測驗編製
Development of a Modern Citizen Core Literacy Test f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本研究旨在編製一信、效度良好的中學生現代公民核心素養測驗,以評估臺灣中學生現代公民核心素養狀況。測驗編製係參考現代公民核心能力指標以及國際公民教育與素養調查研究(International Civic and Citizenship Education Study [ICCS])的評量架構,編擬符合中學生生活場域與經驗的試題。試題編製完成後經學科專家確認內容效度與試題預試,於正式施測階段,採分層便利取樣,蒐集來自全臺北、中、南、東(含離島)各區共22所學校的中學生共1479份有效樣本,以多向度部分給分試題反應理論模式(multidimensional partial credit model [MPCM])進行資料分析。結果發現:中學生現代公民核心素養測驗具有良好試題內部一致性,認知題與情感行為題的試題區分信度係數(item separation reliability)皆高於.9,五向度的受試者區分信度係數(person separation reliability),介於.593至.882之間,測驗折半信度為.883。效度驗證程序採用試題反應理論效度驗證架構進行,結果顯示本測驗符合五向度測量建構,同時並提供測驗的內容、結構、本質、類推效度與效標關聯效度,顯示本研究所發展的測驗工具具有良好信度與效度。
關鍵字:現代公民核心素養、試題反應理論模式、試題差異功能 -
臺灣大學生閱讀學術英文後設認知變化之個案研究:以被動閱讀英文教科書者為例
A Case Study on a Passive Taiwanese University因應國際化的浪潮,臺灣越來越多的大學課程採用英文教材,也帶動學術英語閱讀研究。對閱讀原文書抱持被動態度,遇到閱讀困難時,就找藉口停止閱讀,而不思索解決方法的大學生大有人在。然而,學習是一個自我調節的過程,目前尚未有學者以這個族群做為長期研究的對象。因此,本研究探討這類型學生對本身閱讀英文教科書策略之覺察歷程與調節過程。一名自認對閱讀原文書抱持被動態度的大學生表達參與本研究的意願。為了深入理解該生對學術英語閱讀的看法和閱讀行為是否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改變,本人以後設認知理論為基礎,採用案例研究方法,在一整個學年中,透過紙本問卷,後續訪談,現場觀察和文件收集詳實記錄他對英語學術閱讀的所知所感和實際閱讀行為。蒐集的數據和語料再通過開放式編碼進行分析,以建構具有意義的主題,同時將偵測到的改變做系統化詮釋。研究結果顯示學術英語閱讀具變異性,透過持續對話,觀察和省思,該生的閱讀態度及行為改被動為積極。本研究除了採用獨特的研究方法,也提供具體的教學建議。
關鍵字:以英語為外國語(EFL)、後設認知研究、被動讀者、閱讀策略、學術英語(EAP) -
Charles Taylor對自由與權利觀的省思及其對人權教育的啟示
Charles Taylor’s Critique of the Modern Conceptions of Liberty and Rights and its Applications in Human Rights Education本文的目的是透過加拿大學者Charles Taylor對現代自由觀與權利觀的批判省思,以形成較周全的權利觀點,進而思考如何運用在我們當前的人權教育中,使我們的學生具有適切的權利觀。Taylor對自由與權利的觀點主要有三方面:(1)自由與權利的終極目的是自我實現,因此權利行使應透過個人的「反思性自我評價」進行內在反思的價值判斷,以確定自己的行動符合自我實現方向,才能正確地行使自己的權利;(2)Taylor認為權利並非人所固有的,而是社會所賦予的。社會之所以賦予人權利,本是基於對某些人性能力的重視,因而將這類能力的行使與發展視為權利,讓人們有最大可能空間去展現這種能力;(3)個人之擁有權利及行使權利,都深深依賴於社會。所以人們享受自由和權利,就相對地對社會負有義務,必須保衛這個賦予我們權利的社會,維持它的發展與繁榮,才能讓自己、社會成員及後來者享有這些自由與權利。基於Taylor上述觀點,本文析取出四項原則以做為我國實施人權教育之參考。另外,也分析「理性批判論辯」活動之特性符合此四項原則,可做為人權教育方案之範例。
關鍵字:自由、泰勒、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