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歷史教學備課:國中楷模教師的個案研究
Instructional Planning for History Teaching: Case Studies of Exemplary Junior-high School Teachers臺灣的歷史教學研究在轉化為日常教學的實踐上缺乏楷模教師的研究,以至於在師資培育的課程中缺乏備課的模範。本研究企圖藉由個案研究的方式,瞭解楷模教師如何實踐歷史思維的教學以及如何備課。本研究採取「專家推薦專家」之滾雪球的方法尋找楷模教師,並選擇對三位國中教師的教學理念、作法與影響因素進行描述與分析。研究發現三位楷模教師各有其特色:A 老師更多朝向學科訓練,備課強調核心問題與史料的探究;B 老師強調學生接觸史料來印證課文,以及同理當事人的感受;C 老師著重學生的思辨與參與,備課更多費心在古今及與生活經驗連結上。然而,他們也有非常多共同性,即都重視:(1)歷史的同情理解能力;(2)根據證據思考的能力;(3)提問核心問題,以及符合邏輯的佈題;(4)採用分組合作學習法來促進學生積極參與;(5)以學習單進行歷史思維的教、學與評量;(6)參與一個以上的專業社群來促進專業成長。本研究提出三個值得整體領域省思的議題,並鼓勵教師思考歷史教育應該是理性證據分析、同情理解,還是公民思辨訓練,透過案例描述與分析的貢獻,作為教師專業發展的參考。
關鍵字:備課、楷模教師、歷史思維、歷史教學 -
志同道合,齊力斷金?—性格類聚的凝聚力對團體決策與團體迷思之影響
Birds of a Feather Flock Together and Break Gold Together? - Cohesion Impacts of Group Members with Resemblance in Personality on Group Decision-Making and Groupthinks本研究旨在探究異質分組與同質分組學生進行一個特定的合作學習活動的團體凝聚力、團體迷思徵狀與團體決策成效之間的關係。本研究採準實驗設計,研究對象為兩班120位大學部經營管理學系學生。對照班學生採隨機分組,實驗班學生依相似人格特質傾向分組,兩班皆進行一項分組討論活動並做出小組決策。研究結果發現:(1)兩班團體決策均比個體決策結果佳,且均有高凝聚力;(2)隨機分組的凝聚力無法預測其決策結果;(3)性格類聚分組的凝聚力對其決策結果有預測力,且團體迷思對兩者關係具部分中介效果;以及(4)高神經質與高勤勉謹慎性人格特質兼具的成員亦能創造高效能、高品質的團隊決策。本研究結果建議:(1)教師可嘗試交互採用不同的合作學習分組策略,並系統化紀錄學生團隊與個體的學習歷程,以便能在學生團隊合作學習過程中,適時有效地為他們排憂解難、提供協助,提升學生學習成效;(2)同質組團體凝聚力強,但團體迷思效應亦強,建議教師可活化教學方式,適度安排一些建設性衝突,以強化正凝聚力,讓學生更樂於分享點子、資源和發揮更佳的創造力;(3)依據團際之間成員性格優勢與弱勢的差異,給予不同的發揮空間與引導;以及(4)採用質性小組互評,深化小組合作。本研究之貢獻在於研究結果有助於未來學界與業界瞭解人格特質如何影響團體決策效能、凝聚力與團體迷思效應等實務運作,以補足國內學界在相關研究上的缺口。
關鍵字:人格特質、準實驗設計、團體決策、團體迷思、凝聚力 -
十九世紀初美國麻州師資培育的形成與發展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eacher Education in the Early 19th Century Massachusetts, United States本文旨在探討十九世紀初麻州師資培育的發展歷史,透過歷史研究與文件檔案分析方法,用以了解麻州師資培育發展過程中所面對的困難及其衍生爭議事件始末。研究有幾點發現:(1)十九世紀初以前麻州師資培育的問題缺失深受宗教傳統、教育經費、教師聘任機制等因素影響;(2)James G. Carter(1795-1849)提出設專責師資培育機構的構想;(3)Charles Brooks(1795-1872)建議仿效普魯士教育經驗,並訴願請求設立麻州州立師範學校;(4)Horace Mann(1796-1859)為設立麻州州立師範學校並解決其相關爭議的關鍵人物;(5)麻州州教育委員會與麻州師範學校受到政治的力量干預,一度遭逢廢除危機;(6)Cyrus Peirce(1790-1860)所經營的麻州州立師範學校展現出麻州師資培育邁向教育專業發展的特色。本研究貢獻在於根據研究結果,提出臺灣師資培育未來方展之建議方向:(1)調和不同師資培育管道之優勢,落實教師專業發展藍圖;(2)聚焦師資培育學術研究,形塑師資培育實踐之典範重鎮;(3)參酌全球教育視野,立基本土環境文化,厚植臺灣師資培育專業發展。
關鍵字:文化借用、公共教育、師資培育、師範學校、教育史 -
學前融合教育課程調整模式之探討
Discussion on The Curriculum Modification Model for Preschool Inclusion隨著融合教育的趨勢,愈來愈多特殊需求幼兒在普通班就學,加上幼托整合之後,融合教育情境中的幼兒發展與特殊需求落差擴大,普幼教師更加需要依據學生個別需求實施差異化教學,彈性調整教學內容和評量方式,以提升學習效果和引導學生發展。而課程調整策略是落實差異化教學最重要的方式。目前學前課程調整的文獻與實務主要聚焦在外在調整策略。然而,愈來愈多學前研究證實幼兒關鍵能力和自我調節能力在兒童發展與學習所扮演的重要角色。顯示強調調整幼兒行為以建立幼兒內在的能力的內在調整策略是課程調整更加不可忽略的一環。因此,本文歸納分析主要文獻提出一完整涵蓋內外在調整策略的「PEACI課程調整模式」,作為實務工作者設計適性學前融合課程與教學及進一步研發工作的參考。並建議未來相關政策與培訓亦應更多納入對內在調整策略的重視,由現行之三個課程調整向度之八項調整策略,擴展為PEACI模式所涵蓋的五個向度和十項策略,以增進教師落實差異化教學之效能。
關鍵字:內在調整、融合教育、差異化教學、課程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