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繁體中文
35-1期
  • 與司法平反者對話之敘說教學實踐研究
    Teaching Practice Research of Narrative Pedagogy with the Forensic Innocence
    蔡春美、賴誠斌*

      提升大學生對社會議題的關注,如冤獄錯案的議題,尤其是心理學系學生可以審慎解析資訊來源,對事件能有更多面向的思考觀點是本研究的目的。本研究於2020年9月試開設一學期課程,運用敘說教學法(narrative pedagogy),帶領40位心理學系大學生從閱讀司法平反者的判決書文本,收集分析相關新聞報導、文章的文本,再與平反者對話,探討學生修習本課程後,對於司法平反者心理議題、司法制度的認識、司法制度與冤獄錯案的價值觀、表達溝通關懷能力、敘事力培養的改變情形。結果發現,第一,符合教學目標在知識面,增加對司法平反者心理議題、司法制度、敘說文本分析的了解;技能面部分,在培養批判性思考能力、資料收集能力、表達溝通關懷能力亦有增加;在態度面,也增加主動關懷平反者、澄清價值觀、關注社會公共議題。第二,經過敘說教學課程的學習,冤獄錯案的價值觀在角度與立場產生位移。第三,學生對於平反者的故事有許多體悟,甚至回觀自己的生命經驗。運用敘說教學法的現場對話,使得場域(這門課)、來賓(平反者與協會)、參與者(老師與學生)三者共同造就這學期的課程體驗。本研究針對教學歷程、學生回饋提出討論,並提出未來課程與研究方向。



    關鍵字:司法平反者、冤獄錯案、敘說、敘說教學、無罪
  • 「贅詞」出現率作為口語表達能力的一項指標—兼論語用學在語言教學的應用
    Redundant Words as an Index of Oral Communication Ability: An Application of Pragmatics to Language Teaching
    王本瑛*

      本研究以創新的角度來看待大學生口語發表時的「贅詞」現象,提出贅詞可以作為評量口語表現的客觀指標之一。語用學的研究發現,贅詞各有其語用功能。本研究透過「國音與口語傳達」課程的設計,分析學生的口語資料發現,贅詞的出現率與學生的口語表現有相關:作為填詞功能的「然後」與理論的正確度呈現負相關;表示強調與結論的「就是」出現越高,同儕的評分就越低。可見贅詞可以視為學生對講述內容的信心程度,若教師洞察贅詞反映的認知現象,在評論學生口語表現時就不會提出「少說贅詞」的建議。本研究對於口語教學的啟發是,語用學對贅詞的研究可以讓教師看見在贅詞這個語言表象下,學生對其述說內容的信心,給予學生口語表現的實質建議。



    關鍵字:「就是」、「然後」、口語能力、語用學、贅詞
  • 什麼才是他/她要的幸福?從能動性角度探討新住民子女教育的可能性
    What Kind of Wellbeing Does He/She Want? Educational Possibilities for Children of New Immigran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gency
    黃騰*

      經濟學家指出,我們需要超越過去客觀幸福生活的指標,更重視主觀幸福感、能動性、能力來做為移民政策的基礎。然而,台灣目前的相關新住民子女研究卻很少從主觀幸福感和能動性的角度切入研究。而由於能動性的概念仍然有許多爭論存在,因此本研究進一步從Giddens能動性的理論為基礎,來思考現有的研究發現,並探討未來研究的可能方向。結果發現,現有的研究偏向新住民子女如何「適應」主流社會,而不是發展其「能動性」的能力。本文藉由進一步的探討,提出二種未來研究的重要具體方向。第一是透過微觀的身體經驗感受,來理解新住民子女所處社會位置中的問題,藉此提昇他們的意識反思,以協助達到其主觀幸福感。第二是透過中觀的社群實踐,來理解新住民子女與社會特定社群成員的實踐互動,借此理解其所受到的限制或展現能動性的策略,來做為未來教育政策與實踐的重要依據。



    關鍵字:主觀幸福感、身體感知、社群實踐、能動性、新住民子女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