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繁體中文
37-1期
  • 中學輔導教師對霸凌受害者的輔導策略分析:多向度Rasch 模式
    School Counselor’s Guidance Strategies for Bullying Victims in Middle Schools: A Multidimensional Rasch Model Approach
    陳冠銘、陳利銘*

      霸凌事件時常需要輔導教師的介入,當前研究對輔導人員如何協助受凌者關注甚少,本研究以中學輔導教師為樣本,探討輔導受凌者時常用的策略並了解輔導教師對不同策略的知覺有效性。紙本問卷採用分層隨機抽樣邀請北、中、南、東四區輔導教師進行施策,回收有效問卷164 份,網路問卷採立意取樣,回收有效問卷53 份,紙本與網路共計217 份。分析採多向度Rasch 模式,結果顯示常用且有效的策略焦點有「瞭解如何求助」、「善用肢體語言」、「練習表達想法」、「練習表達感受」、「討論應對做法」、「覺察關照情緒」、「接納情緒」;常用但無效的策略焦點有「瞭解霸凌影響」、「練習對話」、「保持身體界線」、「勇於說不」、「聚焦此時此刻」;少用但有效的策略焦點有「瞭解霸凌行為」、「瞭解霸凌成因」、「練習傾聽」、「對話保持放鬆」、「聲音宏亮堅定」、「覺察行為模式」、「肌肉放鬆訓練」;少用且無效的策略焦點有「瞭解霸凌種類」、「改變身體姿態」、「訂定改變目標」、「實踐應對做法」、「修正應對做法」、「認知調節」。本研究的結果可使不同輔導策略的成效受到更完整的評估,在實務運用方面,本研究建議輔導教師在進行受凌者輔導時充分覺察自身的輔導意圖和行動,在評估受凌者的需要後,參考本研究的結果,彈性運用不同的輔導策略。



    關鍵字:Rasch 分析、受凌者、知覺有效度、校園霸凌、輔導策略
  • 小學教師實踐學習共同體的心路歷程之經驗敘說—詮釋現象學取徑
    Experience of an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Inner Journey in Implementing a School as a Learning Community through Hermeneutic Phenomenology
    汪明怡*

      本研究主旨在於以一位國民小學教師實踐學習共同體之困境與面對遭遇之經驗故事,以詮釋現象學取徑,窺探實踐學習共同體哲學觀於教學現場。教師由「自覺:黎明前的寂靜,教學轉變前奏曲」、「覺知:晨曦初現,決定朝向學習共同體之路」、「覺察:曙光乍現,『經驗』學習共同體」、「覺醒:朝霞滿天,教師信念的轉變」、「覺悟:日出東方,落實學習共同體相關理論」之內心旅程。

      敘說過程為研究者道出與學習共同體之相遇,洞察日本教育現場與回國後實踐歷程中關鍵事件,依整體-內容之自我敘說方式進行書寫,接續以反向思考法,進行關鍵事件之反思。

      研究者於敘說師生互動間經驗故事,引導國小教師朝向成為一位師生共學的聆聽者、師生共學的串聯者、自我反思的學習者、生生協同學習的規劃者,給予未來師生課堂互動關係之處方性建議。



    關鍵字:詮釋現象學、經驗敘說、學習共同體
  • 臺灣正念教育研究與實踐的省思與建議—從佛典「四念處」與卡式當代正念比較為切入
    Reflective Insights and Future Directions in Mindfulness Education in Taiwan: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Buddhist “Four Foundations of Mindfulness” and Kabat-Zinn’s Practices
    釋法照*、安康

      正念減壓法(MBSR)由卡巴金博士創建以來,已發展出各種正念介入法,並在許多領域得到正面迴響。本文從卡巴金提倡的MBSR及源頭佛典「四念處」,抽取其共同重視的正念機制,觀察其應用於正念教育的足夠性,並比較兩者在目標、技巧策略的差異,作為臺灣未來正念教育發展的借鏡。研究發現,臺灣正念教育主要依循卡巴金的指導,對「身、受、心念處」偏向基礎性運用,較少涉及高層次心理覺照。而在「法念處」部分,卡巴金改用禪宗的「自然之道」與「完整性」理論,臺灣則相對缺乏關注與運用,也少觸及目標導向元素。本文建議臺灣正念教育應重視「無常、無我」的引導,以及「法念處」的正念系統性思惟,試以淺顯易懂的語彙詮釋,免除宗教化疑慮。未來臺灣正念教育的提昇,可從兩方面著手:一是正念研究與實務練習,應擴充「高層次心理素質」範圍,深化正念品質;二是政府主管機關宜整合資源,成立正念研發與師資培育中心,建構完善的教學實務體系。唯有紮實的學術研究作為後盾,再輔以制度性的支持,才能真正健全臺灣正念教育的發展,提昇社會大眾身心健康,促進新世代全人發展。



    關鍵字:卡巴金、正念、四念處、念處經
  • 教育量化研究中的p值操弄現象初探:定義、影響與避免之道
    A Preliminary Study on p-Hacking in Quantitative Educational Research: Definitions, Impacts, and Preventions
    周倩*、吳俊育

      1920 年代統計學家Fisher 之統計理論體系為機率計算和評估的概念,意指在自變項不受任何影響或操弄的前提下,計算出觀察到的結果之機率,稱為p 值,並且於該研究脈絡下評估該機率值的意涵;而後Neyman 與Pearson 則提出了虛無假設及對立假設的概念,認為假設檢定應包含此兩種假設。兩個派別對於檢定方法雖有所不同,但後世將其整合而形成虛無假設顯著性檢定,並以p 值作為統計資料分析的一個標準設定。然而,近幾年來,學界開始意識到p-hacking 現象,本文稱為「p 值操弄」,意指研究者誤用或濫用資料分析方法,以便得到統計顯著結果,並據此宣稱得到成功的實驗,撰寫研究結果文章投稿至期刊發表。本文針對教育量化研究,首先說明p 值的由來與學理,其次深入探討p 值操弄方式、對教育學領域之學術研究的影響,以及期刊如何偵測與避免p 值操弄。最後,本文提出研究者對p 值應有的正確認知及避免操弄的實務作法,包括在提出統計顯著性的同時,也應提供實務顯著性的證據,確保研究結果的可重製性,詳細陳述分析架構與細節,學習並理性地選擇合適分析技術等。



    關鍵字:p值操弄、有問題的研究行為、量化研究、虛無假設顯著性檢定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