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實踐與研究》Journal
題目/關鍵字/作者 English | 正體
回首頁
Apycom jQuery Menus
 


 
回列表頁
第37卷第1期 出刊日期:2024年4月
教育量化研究中的p值操弄現象初探:定義、影響與避免之道
    作者: 周倩*、吳俊育
研究筆記

下載

  1920 年代統計學家Fisher 之統計理論體系為機率計算和評估的概念,意指在自變項不受任何影響或操弄的前提下,計算出觀察到的結果之機率,稱為p 值,並且於該研究脈絡下評估該機率值的意涵;而後Neyman 與Pearson 則提出了虛無假設及對立假設的概念,認為假設檢定應包含此兩種假設。兩個派別對於檢定方法雖有所不同,但後世將其整合而形成虛無假設顯著性檢定,並以p 值作為統計資料分析的一個標準設定。然而,近幾年來,學界開始意識到p-hacking 現象,本文稱為「p 值操弄」,意指研究者誤用或濫用資料分析方法,以便得到統計顯著結果,並據此宣稱得到成功的實驗,撰寫研究結果文章投稿至期刊發表。本文針對教育量化研究,首先說明p 值的由來與學理,其次深入探討p 值操弄方式、對教育學領域之學術研究的影響,以及期刊如何偵測與避免p 值操弄。最後,本文提出研究者對p 值應有的正確認知及避免操弄的實務作法,包括在提出統計顯著性的同時,也應提供實務顯著性的證據,確保研究結果的可重製性,詳細陳述分析架構與細節,學習並理性地選擇合適分析技術等。



關鍵詞: p值操弄、有問題的研究行為、量化研究、虛無假設顯著性檢定
 

 

Copyright © 2024 《教育實踐與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出版之學術研究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HOPE 開發/設計, 聯絡人:鄞麗媚小姐,徐于婷小姐, 聯絡方式: milk1015@tea.ntue.edu.tw;aquafish3333@tea.ntue.edu.tw;sianya@tea.ntue.edu.tw
地址: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10671臺北市大安區和平東路2段134號
電話:+886-2-2732-1104 ext.82232/82014, 傳真:+886-2-2732-2423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本授權條款允許使用者重製、散布、傳輸著作,但不得為商業目的之使用,
亦不得修改該著作。使用時必須按照著作人指定的方式表彰其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