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3期(2024年12月)
-
第37卷第3期 目錄
Table of Contents期刊編輯室
【編輯室手記】
主編的話
【研究論文】
1.行動學習與虛擬導覽教學模式對國中生認知負荷與學習成效影響之研究(作者:范雅晴、王子華*、何家賢)
2.素養導向體育教學對大專學生身體素養與心理需求滿足之影響:定向越野課程之實踐(作者:郭哲君、莊珮琪*)
3.以全球性英語指導對英語口音態度改變之調查(作者:邱富彥*、林志安)
【文獻評論】
4. J. Bruner 論兒童的遊戲及其理解現實之道(作者:蔣美霞、羅逸平*)
關鍵字:教育實踐與研究、教育、教育實踐、教育研究
-
期刊編輯室
教育研究如何與教育實踐緊密連結,一直是教育領域的重要議題。......
關鍵字:37卷3期編輯室手記
-
范雅晴、王子華*、何家賢
本研究旨在運用一個以QR code 為基礎的行動學習系統,建構一個讓國中生能在校園中進行「校園可食植物」課程學習的環境,國中生可透過平板電腦掃描QR Codes 進行個別化與情境化的行動學習,並進行認知負荷感受調查與學習效益評估。本研究採用準實驗設計法,研究對象分為三組,分別為實驗組A(行動學習組23 人)、實驗組B(虛擬導覽組24 人)、對照組(校園導覽組23 人)。本研究蒐集與分析量化資料,包含在教學活動前施測校園植物科學知識測驗前測,實施兩週共四節課的教學活動後,施測認知負荷感受調查(含「心智負荷」和「心智努力」)後測與校園植物科學知識測驗後測。研究結果發現,在「認知負荷總量」與「心智努力」感受上,行動學習組均顯著高於校園導覽組與虛擬導覽組,而校園導覽組與虛擬導覽組之間則無顯著差異,在「心智負荷」感受上,三組間皆無顯著差異。在「學習效益」上,以行動學習組學習效益最佳,其餘依序為校園導覽組與虛擬導覽組。另外,學習者在不同「教學模式設計」與不同程度的「認知負荷」對學習成就表現無顯著交互作用,但「教學模式設計」的主要效果項具顯著差異。本研究也提出行動學習、認知負荷與學習效益的相關建議。
關鍵字:QR code、行動學習、植物學習、虛擬導覽、認知負荷
-
郭哲君、莊珮琪*
本研究依據素養導向的教學典範,探討素養導向定向越野課程對於學生身體素養與心理需求滿足之影響,並檢驗對學生自主運動行為及自然連結感之效果。採用前實驗設計取向,以修習定向越野課程之大專學生為對象,進行16 週課程教學介入與學習評估。研究最終獲得77 位學生之量化與質化學習資料進行分析,包含問卷、學生報告、教師實地觀察、記錄與反思等。整合量化與質化研究結果發現,課程介入方案對於大專學生身體素養、心理需求滿足,以及自然連結感皆有提升效果,唯自主運動行為在量化與質化資料分析中並無一致性的結果。本研究以素養導向教學策略,發現定向越野課程可促進大專學生身體素養、基本心理需求滿足以及自然連結感。藉由素養導向的定向越野課程設計,可拓展體育在全人教育中的應用價值,值得推薦並實踐在大專體育教學情境中。
關鍵字:定向越野、素養、體育課
-
邱富彥*、林志安
在這日益互聯的現代社會中,作為通用語言的英語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為了因應英語中產生的不同口音,英語語言教學(ELT)必須幫助學習者適應標準美式美語以外的文化和腔調。共有88 名應用英語系的學生參與本研究,他們接觸了美式美語、英式英語、新加坡英語、臺灣英語和日式英語之五種英語口音,並與來自卡克魯三個圈子(Kachru’s three circles)的講者互動。目的是使學生接觸到口音及其背後的文化。本研究採取問卷評估接觸和/或教學介入前、後對每種口音在正確性、接受性、愉悅性和熟悉性的程度。接觸組中 45 名學生問卷填答的結果顯示其態度並沒有顯著變化,進而促使另外 43 名參與者接受明確指導。結果顯示,這43 名參與者對非英語為母語的口音在正確性、接受性、愉悅性和熟悉性的評分均有顯著提高。反思日記的質性資料更顯示他們增進了對英語多樣性的認識,且他們的依賴美式美語的意識形態也產生了態度上的變化,進而對非母語口音更加寬容和尊重;也增強了英語口說的信心。本研究以實行全球性英語之面向為臺灣英語教學提供了務實的觀點。
關鍵字:全球性英語明確指導、全球性英語教學、英語口音、英語口音接觸、語言態度
-
J. Bruner 論兒童的遊戲及其理解現實之道
J. Bruner on Children’s Play and Their Path to Understanding Reality蔣美霞、羅逸平*
隨著兒童遊戲的重要性日漸得到大眾和學術界認可,圍繞這一主題的研究逐步增多。然而,布魯納對於兒童遊戲的深度探索和見解,儘管具有極高的研究價值和實踐意義,卻在教育學領域未獲得足夠的重視。在教育學界日益認識到兒童遊戲重要性之際,深入分析布魯納有關兒童遊戲的深刻洞見顯得尤為重要。首先,闡釋布魯納如何從靈長類動物遊戲研究中提煉出重要觀點,並成功將其轉化為兒童遊戲研究的核心內容,特別是遊戲如何作為一種低風險學習的手段,幫助兒童在安全環境中探索技能和適應社會規則;其次,深入討論布魯納的兒童遊戲理論,強調遊戲不僅是兒童認知、語言發展的核心要素,更是兒童接觸和理解現實世界的重要途徑,並展現遊戲在模擬日常生活、形成敘事能力及學習社會規範中的關鍵角色;繼而,關注布魯納在兒童遊戲因應作法這方面的教育主張,包括遊戲與學科內容的有機結合、成人與同儕適度參與的原則,以及透過遊戲激發創造力與問題解決能力的方法;最後,基於對布魯納兒童遊戲理論及貢獻的反思,本研究建議可針對標的兒童進行遊戲行為觀察,或是針對兒童遊戲回合的長度及遊戲的複雜性條件進行深入探討,使遊戲發揮其教育兒童的最大功能。
關鍵字:布魯納、兒童、理解現實、遊戲理論